学前儿童游戏论2022年秋学期在线作业1题目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用木板、纸板、塑料或其他材料制成散块,儿童按规定方式进行拼摆,拼摆成一定图形的游戏是:
A.积铁构造游戏
B.拼棒游戏
C.结构游戏
D.3拼图游戏
2.儿童进行自主、自发表现的游戏是:
A.本体性游戏
B.工具性游戏
C.教学游戏
D.规则游戏
3.认为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的理论流派是:
A.精神分析学派
B.认知发展学派
C.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D.元交际理论
4.关于国外儿童游戏的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格鲁斯提出了剩余精力说
B.皮亚杰认为游戏的心理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C.弗洛伊德提出了生活预备说
D.欧文提出游戏创造了最近发展区
5.学前儿童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是:
A.象征性游戏
B.感觉运动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6.儿童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其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是指:
A.游戏的教育化
B.游戏指导
C.教育的游戏化
D.游戏学习
7.规则游戏的核心因素是:
A.任务
B.玩法
C.规则
D.结果
8.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扮演是指:
A.以物代物
B.情景转变
C.以人代人
D.内部规则
9.认知发展游戏理论认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游戏的主要形式是:
A.象征性游戏
B.感觉运动游戏
C.练习性游戏
D.规则游戏
10.儿童在游戏获得的生理快感是:
A.驱力愉快
B.自主性体验
C.胜任感体验
D.游戏性体验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1.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增强自制力体现在:
A.有助于儿童发展思维能力
B.有助于儿童发展想象力
C.有助于儿童抗拒诱惑
D.有助于儿童控制冲动
E.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
12.规则游戏包括:
A.角色游戏
B.智力游戏
C.体育游戏
D.音乐游戏
E.娱乐游戏
13.玩具的数量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对儿童游戏主题的影响
B.对儿童游戏范围的影响
C.对游戏对象的影响
D.对游戏时间的影响
E.对游戏场地的影响
14.皮亚杰游戏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A.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
B.游戏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C.游戏是儿童巩固概念的方法
D.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
E.游戏的发展受儿童认知水平的制约,并与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相适应
15.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体现在:
A.儿童在游戏中发展口头语言
B.儿童在游戏中发展书面语言
C.促进儿童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D.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E.促进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16.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个体因素包括:
A.儿童年龄
B.儿童性格
C.儿童能力
D.儿童性别
E.儿童兴趣
17.学前儿童游戏现场指导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
A.教师对游戏进程的引导
B.教师与儿童的相互作用
C.教师运用的游戏指导方式
D.教师运用的游戏指导方法
E.教师指导的对象与范围
18.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的主要观点有:
A.游戏是儿童的一种本能活动
B.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
C.游戏是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D.游戏是对未来生活需要的活动的准备
E.游戏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19.影响游戏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
A.物理环境因素
B.社会环境因素
C.儿童的性别
D.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E.儿童的年龄
20.儿童在游戏中的语言可以分为:
A.师幼间的互动语言
B.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D.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E.旁白语言
三、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否认游戏是独立的活动形式,认为游戏只是认知活动的衍生物。
22.智力玩具主要指拼图、拼板、镶嵌板、魔方、套塔、套碗、棋类玩具、纸牌等玩具。
23.我国学者提出的游戏特征有主动性、虚构性、兴趣性、形象性、社会性。
24.儿童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不仅需要营养,也需要运动,需要游戏。
25.儿童在游戏中的动机完全是内部动机。
26.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安全途径,帮助儿童释放紧张和焦虑,具有明显的情绪治疗功能。
27.游戏的主体性本质观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在游戏活动中儿童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8.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促进游戏治疗技术和人格研究方法的发展。
29.教师无需保证儿童结构游戏的时间和场地。
30.探索动作是指故意做“坏事”或用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玩笑的性质。
31.同性玩伴和异性玩伴对游戏产生的相同影响。
32.纽曼的“三内说”是指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和内部体验。
33.教师应依据游戏目标有计划地投放材料。
34.儿童游戏的时间越长越好。
35.虚构性是游戏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游戏是想象和现实的结合。
36.角色游戏的特殊想象是指在角色游戏中,儿童在想象的条件下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7.游戏的兴趣性是通过游戏的内容、游戏的形式、游戏的情节反映出来的。
38.规则游戏没有明确的任务、玩法、规则和结果。
39.弗洛伊德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奠定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40.杜威认为活动理论是游戏教学的哲学基础,为儿童游戏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指出了新方向。
已有的音色训练方法
侗族评价歌声通常会有两种方式,一方面用“多噶来所”来表示演唱者嗓子好,一方面用“多噶来听”来表示演唱者唱得好听。笔者在实际训练学生合唱的时候,往往发现,侗族教师不会过分强调和提醒和声,因为他们的血液中就流淌着声音美的本能,他们能够敏锐地感知声部与声部之间的细微差别,同时发挥两个声部的最大优势,即高声部要清亮纯净,低声部要稳定作为基石。两个声部相互配合、互为衬托,共同唱出美妙的乐章。一般情况下,低声部的演唱者人数比高声部多,因此低声部应当做到在发出较长时间的低音时,声音具备统一性。因此侗族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着重训练学生的声音集中度以及发声技巧,从而发出和谐统一、纯净圆润的声音,而使用大白嗓子唱歌的方式则完全不行 。侗族的音乐教师在进行发声训练时,通常还是会用侗族方言,在进行演唱训练时,首先进行吟诵教学,歌词的运用上也会选择更加口语化的词汇和句式,而气息上则要求演唱者有较大的的肺活量,可以保持长时间深呼吸,以达到声音的稳定均匀,同时可以让整首歌保持一定的连贯性。
2. 基于符合语言音韵特征的音色训练新方法
笔者在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小学合唱队进行训练和教学时,注意到低声部在整体演唱中起到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而实际上,低声部的训练难度也较之高声部更大,因为没有经验的低声部演唱者常常会唱到其他声部去。因此训练低声部的音准以及低声部在整体演唱时的融合即为重中之重。笔者通过查阅合唱类专业书籍,总结相关学者对音色训练的主要观点和方法,再对照笔者实际训练中的情况,归纳出一套方法。第一步应当先练习发声,采用哼鸣的方式,现在中音区进行适应练习。第二步就是分声部进行演唱,选择一名音色及音准都较为优秀的学生来领头,发“a”母音,然后让其余学生仿照该学生的音色,依次进行发声,而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每个声部都要进行这样的训练。最后一步就是整体演唱,先练习最简单的do、mi、so和弦,让学生先用较轻的声音演唱,重点不在发声,而是聆听其他人的声音是否准确和融合。再重点对歌曲中难度较大的和弦进行反复练习,为最后演唱整首曲目做好准备。教师无需急着让学生们分声部练习,最好的方式是教会学生们全部声部,学生们对全部声部都较为熟练,就能更好地把握整体演唱的和谐性。在合唱中,平衡是最重要的课题,高低声部被相互带偏的情形出现,基本上就是因为各个声部的音量没有进行较好的控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注重轻唱的重要性,先保持学生的音色统一,继而进行力度的控制。而在更加细节性的调音训练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练习渐强、渐弱的唱法,在演唱弱声时应注重声音的集中度和力量感。
结语
多声声乐作品包含于合唱形式之中,本文以侗族大歌的音韵特点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综合分析多声声乐作品的训练方法,能够发现二者可以较为融洽地进行融合。合唱强调群体性,即力求群体在音乐中达到统一性和和谐性。在日常的合唱教学中,存在较多的训练标准,如前文所述,在发声方法、咬字、节奏、韵律、音准、音色变化等方面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准。所以,合唱训练的主要训练科目即声部融合。在反复多次的训练中,学生们进行大量的合作、配合,将自己的音色和谐、完美地融入集体、融入音乐,这不仅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现如今营造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声音中达到一种人和、心和的和谐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