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2022年秋学期在线作业1题目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A.长期性
B.示范性
C.艰苦性
D.创造性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教学要遵循()。
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3.制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 “三个结合”“六个并举”原则的文件是()
A.1951年 《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B.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C.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1993年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4.“现代教育学之父”或 “科学的教育学之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斯宾塞
D.赫尔巴特
5.依据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属于()。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无目的论
D.科学本位论
6.是第一部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建构的社会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A.马卡连科的《教育诗》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加里宁的《共产主义教育》
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7.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双语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昆体良
8.教科书编写的首要要求是()。
A.科学性
B.思想性
C.逻辑性
D.可接受性
9.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教育专著是()。
A.《理想国》
B.《法律篇》
C.《政治学原理》
D.《雄辩术原理》
10.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存在于个体的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发展的永恒力量。这种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遗传决定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1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表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
12.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学习相结合
13.受过一定教育的女性易摆脱 “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从而降低了女胎流产率。这表明教育可以促进人口()。
A.控制人口增长
B.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C.提高人口素质
D.人口迁移
14.“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这句话体现了家庭教育的()。
A.感染性
B.奠基性
C.社会性
D.灵活性
15.凭借网络、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进行的开放型教育形式是()。
A.面授教育
B.函授教育
C.远距离教育
D.自学考试
16.认为课程内容应围绕当代社会重大问题来组织,而不是学术性科目或学生的个体身心发展。这种观点属于()。
A.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B.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
C.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D.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17.教育按照其最高的价值目标和理想,对社会现实的文化状况进行分析,做出肯定性和否定性评价。这表明教育具有()。
A.文化传承功能
B.文化创新功能
C.文化交流功能
D.文化批判功能
18.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
A.循序渐进
B.抓关键期
C.因材施教
D.长善救失
19.虽然社会不断更迭,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讲授法”等符合教育规律的做法仍被现代教育所沿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继承性
20.在德育过程中以事实、道理、榜样等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这种做法符合()。
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B.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C.知行统一原则
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21.以下属于实用主义代表人物的有()。
A.梅伊曼
B.狄尔泰
C.杜威
D.克伯屈
22.关于师生关系的说法和做法,正确的是()。
A.教师要与学生保持距离,因为亲密会产生轻蔑
B.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因为教学相长
C.教师要爱护学生
D.学生要尊重教师
23.关于“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下述观点正确的是()。
A.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B.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C.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
D.文化传统影响教育方法
24.设计教学目标应遵循()。
A.全面性原则
B.科学性原则
C.可操作性原则
D.发展性原则
25.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有各种各样的外在形式。从纵向上看,包括()。
A.原始教育
B.古代教育
C.近代教育
D.现(当)代教育
26.以下属于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的有()。
A.皮亚杰
B.柯尔伯格
C.班杜拉
D.麦克菲尔
27.教学的基本任务有()。
A.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智力、体力和能力
B.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C.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D.奠定学生科学的 世界观、价值观基础
28.下列关于教育政治功能表述正确的是()。
A.维系社会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变革
B.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
C.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D.推进政治民主化
29.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有()。
A.教学方法现代化
B.教学方法心理学化
C.教学方法个性化
D.教学方法系统化
30.以下属于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的是()。
A.沛西?能
B.凯洛夫
C.米丁斯基
D.孟禄
三、判断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31.原始社会具有平等性。()
32.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曾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迅速崛起的 “秘密武器”。
33.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34.人类的教育活动发展至今,有各种各样的外在形式。从纵向上看,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
35.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促 进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
36.教育将随国家的消亡而消亡。()
37.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8.课程计划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39.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是正确的。()
40.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摘要: 本文从相关的背景和概念着手,运用了文献阅读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等方法,从传统文化教学中的学生态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涉及面、及从侧面反映教学活动等维度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教学与传承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系列问题,如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不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够浓厚,并探寻其背后因素,进而提出拓宽学生传统文化认识面、利用成语故事渗透传统文化、结合绘画,激发视觉化思考、开展多彩活动,激发学生兴趣等相关策略,以期为一线教师略尽绵薄之力,使传统文化教学更贴合可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中华传统文化;渗透
一、引言
南怀瑾说:“一个没有文化基础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 现在的青少年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还不够了解,网络的兴起让很多人提笔忘字,而且,传统美德的传承也不尽如人意。由于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人们普遍存在着超前消费、攀比、怕苦怕累、浪费等现象。个人主义思想越来越多,而集体意识也越来越少。虽然这只是一个开始,但如果放任不管,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是非常必要的。
毋庸置疑,传承文化的前提是要树立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认同意识,形成文化核心凝聚力,进而激发受众的责任意识,自觉践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从传承资源来看,我们要把这些精华融会贯通,为自己所用,为当今社会所用,这对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的正确树立大有裨益[2]。传统文化可以使今天的社会更加文明,传统文化,同样可以把人的灵魂浸润进去。
近年来,各国纷纷大力发展本国文化,例如美国强调国魂,法国重视文化遗产的科普,德国关注民族性养成教育等[3]。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教育,而教育的重心是中小学生,学生的教育是以教室为中心。《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的指出语文重要性,作为交际的重要手段,语文本身也涵盖于人类群体文化之中。其中语文课程能够起到教化的工具作用,还能熏陶受教育者的人文情怀。因此,通过语文教学,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汲取民族文化之精华。通过教育,让同学们认识传统文化,感受其精华,传承优良传统美德,唤起民族的精神,从而形成具有远大志向和道德,具有良好素质和纪律的新一代优秀人才。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承传统,而且要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上,积极探索新内容、途径和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各个民族都有其自身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轨迹。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经过长久的积累和继承而形成的。而这里传统文化特指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它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优化而形成的文化脉络[4]。传统文化包含有形和无形文化。从时间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文化时间跨度广阔;从文化的内容来看,不仅包含工艺还有可以长期留存的建筑,以及艺术作品等有形载体;还有思想、节日和礼仪等无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