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2022年秋学期在线作业1题目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 是指在学习活动中个体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
A.学习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精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2.在动作技能形成的( ),必须排除过去经验中的习惯的干扰。
A.认知阶段
B.分解阶段
C.联系定位阶段
D.自动化阶段
3.程序教学属于一种 .
A.探究学习
B.个别化教学
C.合作学习
D.研究学习
4.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
A.布鲁纳
B.奥苏伯尔
C.斯金纳
D.加涅
5.( ) 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方法。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研究法
6.( )是构成知识的基本单位。
A.命题
B.组块
C.产生式
D.概念
7.下列属于元认知的实例是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8.( ) 是指对学生的反应要及时强化,使其获得反馈信息,即回答问题后立刻可以看到答案,知道对错。
A.小步子原则
B.积极反应原则
C.及时反馈原则
D.自定步调原则
9.( )是指在将一个知觉目标从它的背景中分离出来时感到困难的知觉特点。
A.场独立性
B.场依存性
C.冲动型
D.沉思型
10.原有观念为上位,新学习的观念是原有观念的下位观念,这种学习称为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1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合
12.布鲁纳提倡( )的形式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观察学习
D.指导学习
13.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来的认知方式是
A.场依存-独立型
B.冲动型
C.沉思型
D.整体-序列型
14.()主要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重点解决学生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A.发展性教育
B.补救性教育
C.思想品德教育
D.理想教育
15.下列能代表高成就动机者的描述是 .
A.喜欢对问题承担自己的责任
B.宁愿担任专业工作而不愿做企业家
C.倾向于选择风险较小的工作
D.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不佳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6.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 .
A.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问题
B.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
C.生物遗传
D.特殊的人格特征
17.教师在学校主要应该充当的角色有:学习的指导者、( )
A.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B.心理保健者;
C.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
D.教育科研人员
18.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Ggne)认为学生学习之后要获得的学习结果包括:( )、态度、动作技能。
A.智力技能
B.言语信息
C.认知策略
D.元认知策略
19.元认知包括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分别是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技能
C.元认知控制
D.元认知过程
20.我国心理学界比较流行的是品德的四要素说,认为品德是由道德认识、______ 等心理成分构成的有机整体。
A.道德情感
B.道德意志
C.道德信念
D.道德行为
21.根据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法 .
A.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B.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C.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D.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22.根据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的观点,通过信息加工,人们获得的知识有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自然科学知识
D.社会科学知识
2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学说有.
A.经典条件反射学说
B.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C.社会学习理论
D.认知-发现说
24.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
A.感觉记忆
B.工作记忆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
25.通常情况下,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的原因 :
A.缺乏明确问题的经验
B.缺乏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C.急于得出答案
D.具有辐合思维倾向
三、判断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26.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即向着与认知主义更为对立的另一方面发展。
27.品德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28.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就是陈述性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过程。
29.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和诱因是动机存在的必要条件 。
30.概念是构成知识的基本单位。
31.习得性无力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的个体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3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中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但他更强调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认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这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
33.根据评价中所使用的测验的来源不同,可以将测验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34.负强化是使某一行为出现的频率减少而不是增加 。
35.维纳(Weiner,B)对成就行为的归因理论的研究影响最大,具有代表性 。
36.从总体学习成绩上来看,发现学习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更好。
37.资源管理策略是指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
38.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是指当某一刺激出现时所产生的行为减弱的效果 。
39.在应运提问技巧时老师要给与学生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
40.注意策略是注意在学习过程中的运用,其主要功能是保证注意指向于重要信息。
评价一个活动是否成功,其中一个关键性指标就是居民对于活动的满意程度。从调研结果可知,本次的社区建设居民的满意度比较高,只有6.3%的社区居民对该活动表示不满意,而有93.2%的社区居民对活动的开展表示满意。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介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营造活动在居民中得到了较好的反响,并已初见成效,而要完成W社区营造,想要实现“由下而上”的居民自治,还有待于后续项目的不断支持。
第二节 研究反思
本文结合本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的实践,并在统计、分析了相关信息资料之后,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以需求为导向推动居民参与
社区建设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情。 本项目启动前,社工实地考察了目标社区,大致了解了社区的基本状况,并挖掘出了该社区的积极分子以及具有领导力的人才。由于在该社区中并没有挖掘到相应的“地、产”方面的资源,所以社工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建设“人”、“文”、“景”上。在社会工作者初入W社区时,社区居民对于“社会工作”这个职业还比较陌生,对社区营造也并不熟悉,因此对社工与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和观望。社工在进入社区的初始阶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怎样让社区居民接受和参与社区营造。而从实际出发,帮他们处理一些紧迫的事情,是一种取得居民信任的有利方式。在本次社区营造实践中,社工通过不断地走访与深入访谈,挖掘了社区骨干,通过他们对社区及居民的影响力,将此次社区营造的内容介绍给居民,让大部分居民了解社会工作者。
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紧抓住和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区公共事务,即社区环境优化方面的切实需求,使得居民对社工的信任度有所提升,并他们所接受。在后来的社区建设中,居民参与热情高涨、积极响应,在社工以及志愿者的帮助下,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意愿日益强烈,关注社区问题,积极投入社区建设。通过本次的社区建设,我们很明显地看出,只要把重点放在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上,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在进行社区营造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社区中坚力量,才能保证社区营造的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社区组织管理
发展、完善社区志愿组织是社区营造的一个关键节点,志愿组织是这样的一种组织,它不但可以满足社区居民自身的需求,还能够使居民间的情感更加紧密。在项目开展实施之初,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居民建立了社区志愿服务先锋队,志愿先锋服务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项目建设进程的推进,人们自主成立了“书法联盟、太极队、义巡队”等组织,其中一些是出于自己的爱好成立的,有的则是为了让社区更好的发展而建立的,不管缘由是什么,这些都是居民主动作为的一个很好的标志,说明居民主动且愿意参与社区事务中。社区自组织不仅能为社区营造的实践带来新鲜的血液,还能在营造的过程中,发挥光与热,并能让更多的居民参加到社区建设中来,让大家同心协力,共同建设自己的社区,从而实现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需要对志愿服务团队的管理与激励体系进行相应的引导并落到实地,进而更好地刺激组织内在的活力,实现“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快乐”。
三、加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
社工的专业素养虽然与其所受的教育程度并无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也说明: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学习专业的知识并接受相关的测验,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不管是在社区建设还是在要务中,社工的专业水平、人格魅力以及道德操守都很重要。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社工必须具备很多种进入社区的技能,只有恰当的运用这些技能,才可以精准的掌握居民的现实需求,并针对社区的现实状况,制定匹配该社区的建设渠道。
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社区建设开始的比较晚,在实践经验上还比较欠缺,需要社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开拓其发展空间,为社区建设的发展建言献策。在社区建设中,社会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其潜能,引导社区居民踊跃参加,激发居民的热情,并在第一时间为其提供帮助;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需持续地转变自己的角色,不能使用“高压式”的引导模式,否则会对社区居民的自主性有所打击,比如在此次城市建设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在初期扮演着使能者的角色,后期转换成倾听者,注重居民的自主判断力,激励他们协同互商,处理社区的公共事务,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总而言之,社会工作者一定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运用灵活的实践方法,以促进社区营造的发展。
同时,社会工作是一门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学科,目前我国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还不高,大学生对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所处的行业环境还不了解,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困惑,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也比较低;同时,在社会工作机构中,由于人才的大量流失,社工人才流向其他岗位,而其他专业人才却大量涌入社会工作岗位,造成从事社会工作职业的专业背景不均衡。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建立高校与社会工作专业机构的联系,强化高校实务技能的训练,提高社工机构的专业知识,并在与政府合作的过程中,更好的保持其专业独立性。另外,还可通过多方之间的合作,如高校、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等,增强高等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推进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流,促进社区之间的沟通与学习。进而全面地提高社会工作研究者和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