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础知识与教学2022年秋学期在线作业1题目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60 分)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论语》
B.《大学》
C.《学记》
D.《孟子》
2.教学计划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课程设置问题
B.学科顺序问题
C.课时分配问题
D.学年编制问题
3.在人类社会中,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文化
B.生产力
C.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4.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时而猛长、时而缓慢的现象,是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的表现
A.灵活性
B.差异性
C.阶段性
D.不平衡性
5.下列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叙述正确的是( )
A.评定学生学业成绩,一般采用百分制记分法和等级制记分法
B.一般说,题的数量多、便于给小分的,用等级制较便利
C.题的数量不多、开卷、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题用百分制较方便
D.在成绩评定时,不能把等级制换算成一定的分数
6.为了解决名词术语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形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注意贯彻()。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7.“开而弗达”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循序渐进的原则
8.情境教学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不属于创设情境教学方法的是()。
A.观察演示
B.引导联想
C.组织活动
D.故事引趣
9.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10.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工作处于核心地位
A.后勤
B.管理
C.科研
D.教学
11.在西方教育史上,认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巴班斯基
D.赫尔巴特
12.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这条途径来实现。
A.课外活动
B.社会实践
C.教学
D.研究活动
13.在我国历史上,重视儿童教育,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的教育家是()
A.荀子
B.董仲舒
C.王守仁
D.孟子
14.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
B.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承认学生的个人特点,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C.全面发展强调五育并举,就是坚持学生的平均发展
D.全面发展教育指坚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15.因材施教是由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决定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差异性
D.不均衡性
16.对童年期的学生而言,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应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
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体差异性
17.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卡土威
B.华虚朋
C.克伯屈
D.狄尔泰
18.“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他著名的教育著作是( )
A.《大教学论》
B.《教育漫话》
C.《爱弥儿》
D.《普通教育学》
19.人力资本理论反映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20.1632年,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论述了教学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A.《大教学论》
B.《学记》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二、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目前,我国高中课程设置以分科课程为主
22.教科书和教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科书是教材的一种形式。
23.在西方,《大教学论》被认为是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现代教育学著作。
24.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用来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一种方法。
25.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泰勒。
26.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
27.我国于1988年颁布了《义务教育法》。
28.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29.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30.教学越直观越好
31.教育等同于智育
32.教学方法受到教学目的、内容、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不具有独立性。
33.教学就等同于教学
34.课程改革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外部人员参与与否并不会影响改革效果。
35.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36.学校教育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形态是教育的主体形态。
37.孔子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主要记载在《学记》中。
38.搜集研究文献的目的是掌握和摘取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以便利用
39.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40.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
我国的社区建设历来都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形式。然后最近几年,政府日益重视社区的自我治理,努力打造服务型社区,为响应政府的号召,全国各地内相继进行了社区营造实践。社区营造是一种新的社会治理方式,它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社会治理的发展。然而,社区营造是一个十分复杂且庞大的课题,至今仍处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社区所开展的营造活动,常常会因其内容和局限条件而有所区别。因此,一个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能否应用于其他社区,在前期的实地调查、研究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个性化、人性化、因地制宜的社区营造活动,将会更好的被社区居民所接受,并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到更多居民的回应,从而为居民更好地处理相应的事务。
在此次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本文研究表明伴随着整村搬迁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了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营造的困难。另一方面居民在搬迁之前,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使其搬迁后形成了一定的交际群体,同时也使其交际范围受到限制,仅限于原来的社会圈子。也就是说,在搬迁之前,村民与村民的关系会因为地理上的联系而变得更加紧密,而在搬迁之后,村民们的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疏远,在不干预的情况下,原本的熟人和半熟人社会也会变成陌生人,需要重新构建地缘关系,适应当地的社会环境,重新构建邻里关系,进行紧密的联动,由陌生到熟悉,构建社区新和谐。
社会工作的实践形式需要人的参与,这和社区建设鼓动社区居民主动自我管理、参与社区发展的理念相一致,重视居民参与的社区建设非常适合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发展和建设。在这一次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实践过程中,在地区发展形式以及优势视角理论的指导下,社会工作者通过培养志愿者团队,指引居民踊跃参与建设社区文化和环境,清晰的意识到,社区工作的专业方式可以为社区营造提供专业的路径与指引,将社区的发展交给居民,让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的建设,并培育训练社区居民的相关能力,让他们自主自觉地发现社区存在的问题并处理好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归纳、总结这次的社区建设实践活动,发现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能够挖掘社区的人力资源,激发居民参与热情,产生社区的主体意识。其次,培育和构建社区自觉性是进行社区营造的一种有效方式,而构建居民自我组织则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此项目中,这次的研究也面临着一些难题:W社区营造项目的规划和具体的实施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其次,在实施W社区营造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相关的实际效果成效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以降低因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有限而造成的问题。另外,虽然W社区营造的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社区营造效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本次项目实施时间的有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易地扶贫搬迁社区营造的一些活动措施还有待实践,仍然需要后期进一步跟进。同时,鉴于笔者的专业水平有限,本文还希望有关学者能够对本文的研究给予相应的评论以及给出一些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