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2022年秋学期在线作业1题目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 问题的存在使得“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一种必然诉求。
A.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脱节
B.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
C.教师待遇问题
D.教师个人主义文化
2.20世纪 90 年代以前的美国教师评价发展开始聚焦于
A.学校管理
B.学生学习
C.教学艺术
D.教育信息教育
3.发展性教师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 )的一种新型教师评价模式。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加拿大
4.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在于
A.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B.教师群体专业化
C.校长专业化
D.管理人员专业化
5.乌申斯基说:“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角色具有( )的特征。
A.创造性
B.个体性
C.人格化
D.模糊性
6.下面哪种形式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合作的重要途径 .
A.个人读书
B.集体备课
C.教师培训
D.行动研究
7.在下面的教师评价模式中,注重教师评价的甄别、选优、总结等功能的是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发展性评价
D.过程性评价
8.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提出的要求是
A.稳定不变
B.必须从多方面进行角色转换
C.全面否定原有的教师角色观
D.没有提出要求
9.反思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能改善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的.
A.学校环境知识
B.学校管理知识
C.教学理论知识
D.实践性知识
10.在各种教师发展阶理论中,对初任教师的入职阶段的说法或名称稍有差异,有的称之为“求生存阶段”或“生存关注阶段”,有的称之为“入职阶段 ”或
A.生涯前阶段
B.生涯预备阶段
C.生涯中期阶段
D.生涯退出阶段
二、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1.作为专业人员,教师应该成为教师评价的主体,其方式有
A.社会评价
B.校长评价
C.教师自我评价
D.同事合作评价
12.根据美国学者瓦利的划分,教师反思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A.技术性反思模式;
B.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模式;
C.缜密性反思模式和人格性反思模式;
D.批判性反思模式
13.我国现代的教师形象是.
A.师范人格的模范公民
B.价值悖离的圣职形象
C.民主互动的良师益友
D.价值均衡的专业形象
14.我国关于教师角色隐喻有
A.蜡烛论
B.工程师论
C.园丁论
D.桶论
15.教师反思的方法很多 ,常用的有
A.行动研究法
B.个案研究法
C.反思日记法
D.微格教学法
16.萧恩的反思性实践观主要包括
A.反思思维的内涵
B.反思的类型
C.反思的过程
D.反思的结果
17.教师评价的一般程序和准则包括
A.明确评价目的,制定评价方案
B.实施评价方案
C.处理信息和撰写报告
D.发布评价结果,收集反馈信息
18.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原则有 .
A.发展性原则
B.“三全”原则
C.保密性原则
D.双向性原则
19.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由原来的课程复制者转换课程为
A.课程的创造者
B.课程的设计者
C.课程的评价者
D.课程的模仿者
20.微格教学的反馈评议阶段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A.播放录像
B.教师的自我分析
C.其他教师的评价分析
D.讨论评价
三、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21.学生对于教师的发展并没有多大价值。
22.学生之间的差异仅仅体现在生理差异方面 。
23.初任教师在入职阶段的发展对其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24.教师如果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从教20年与任教两年没有本质区别 。
25.理想状态的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流 、 互动的过程 。
26.教师职业的知识基础具有双重学科的性质。
27.根据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的论述,对教师文化概念的理解,应从 “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
28.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多出教育科研成果 。
29.根据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 A.)的论述,对教师文化概念的理解,应从 “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
30.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育理论家。
31.学校和课堂应当成为教师从事研究的主要场所 。
32.教师的人际关系是指学校教师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形成的与他人的关系,它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关系。
33.多元文化教学给教师带来的是忧也是喜 。
34.戈尔德认为,初任教师的需要主要分为三组:情绪-生理的;心理的;身体-智力的。
35.平等对话可以作为实现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
36.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可以为教师发展提供契机。
37.行动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没有实质意义。
38.平等对话是实现师生互动 、促进教学相长的重要手段。
39.独特的个性特征是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40.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 ,我国的教师专业化起步较晚。
第三节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一)社区营造
本文探讨的社区营造,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的发展需要为导向,根据其自身的生态特性,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并以民间组织、居民的力量为主导,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促进社区的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社区治理体系。
(二)易地扶贫搬迁社区
本文所探讨的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是在社区大概念下的一种新型社区。它是指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政府主导,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并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下,将居住在贫困地区的群众从贫困地区转移到相对宜居住的地方,是一种以集中安置的方式存在的社区。与滕尼斯所说的“亲密无间、守望相助、服从权威、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生活方式”的社区是截然不同的 。
二、理论基础
(一)优势视角理论
1980年代,优势视角理论在美国产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塞勒伯与拉普教授。“优势视角”是一种与“问题视角”相对应的一种社会工作模式,它强调了社会工作者应从积极的角度、创新的思维模式,从个案主体和情境中发掘出资源与活力,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虽然要处理的问题很重要,但相对来说,人和环境的优点要更多地被重视,这个理论主张个体在面临各种问题时,拥有足够的能力,并能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塞勒伯教授重点从与案主的平等合作关系中所识别的优势,提出了助人六项基本原则:第一、帮助他人的过程首要关注的是每个人的长处和能力,而不是他人眼里所谓的缺陷和不足;第二、助人关系是一种相互协作、平等互助的关系,而不是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关系;第三、人人都有学习成长、改变的能力;第四、人人都拥有令人惊艳的抗逆性,他们有权去进行不断的尝试、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第五、是以优势为本、围绕案主的帮扶活动,其背景应当时社区中的原生场景;第六、对服务参与者来讲,在正式的社会服务开始之前,应优先考虑社区中的原生资源 。
(二)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又称为社区发展模式,是一种强调以居民的参与,通过利用社区资源、处理好相应地社区问题、达到相应的社区福利方面的要求,提升社区的凝聚力以及居民归属感的社会工作手法。地区发展模式主张以本社区的资源、环境、人口等方面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 。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是培育社区自我解决问题、利用社区资源的能力;在工作方向上,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地区发展模式指出对社区的发展,社区居民在拥有一定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面对社区存在的公共问题以及总体需求时,社区居民可提出自己宝贵的建议、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区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热。.
地区发展模式有三大基本假设,即第一,在自己居住的小区,人们乐意去互相帮助、团结、合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社区的认同、归属感不够,社区问题越来越严重 ;其次,个人更喜欢相互合作而不是竞争,他们都具有处理好事情的能力,并热爱和平,社区居民乐意且有能力处理社区相应的事务、愿意为社区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第三,可使用社区居民普遍接受的干预方式方法处理相关的社区问题,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处理社区事务。善用地区发展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区的认同感、化解社区问题、维护社区发展,从而达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