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导论2022年秋学期在线作业1题目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评估的价值标准主要考虑的是()
A.该不该,值不值的问题
B.是不是问题
C.行不行问题
D.对不对问题
2.现代()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电子信息网等人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
A.思想库
B.大众传媒
C.政策活动
D.社交网络
3.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
A.三权分立
B.四权分立
C.议行合一
D.两权并行
4.在政策实践中,多数政策都属于(),往往着眼于整体和全局。
A.微观政策
B.宏观政策
C.整体政策
D.个体政策
5.政治系统中的公众共同讨论某一问题的是非好坏以及社会应持态度的过程是()
A.系统议程
B.政府议程
C.正式议程
D.规划议程
6.影响政策执行协调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A.主客观条件
B.所处环境
C.制度机制
D.人员素质
7.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人们提高认识,消除不满进行的政策终结的措施是()
A.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
B.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
C.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
D.做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
8.政策方案被采纳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叫做()
A.政策执行
B.政策评估
C.政策制定
D.政策终结
9.界定问题事实上是政策分析的()
A.全部工作
B.“预研究”
C.最后环节
D.“再研究”
10.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11.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
A.导向
B.分配
C.调控
D.管制
12.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
A.林德布洛姆
B.西蒙
C.德洛尔
D.戴伊
13.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
A.社会问题
B.目标群体
C.官方决策者
D.非官方参与者
14.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A.社会问题
B.公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15.理性模型可以帮助政策分析者()。
A.理智
B.理性
C.情感
D.有限理性
二、多选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6.政策执行心理因素的障碍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个性冲突
C.情绪影响
D.否定逆言的心理
17.下列关于公共决策规则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绝对多数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
B.简单多数规则也称“比例多数制”
C.多数规则的决策成本低于全体一致规则的成本
D.简单多数规则一般要求决策群体的成员数量为偶数
18.政策评估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A.指标
B.信息
C.测定
D.分析
19.评估目标能够决定政策评估的()
A.发展方向
B.基本内容
C.选择标准
D.实施效果
20.政策问题确认的基本内容有()
A.客观的社会现实
B.问题的察觉
C.问题界定
D.问题描述
21.听证会的核心要求是政府在做方案是,要听取有关专家,有关管理主体、有关利益代表和公众的意见,以利于政策规划抉择的()
A.透明化
B.科学化
C.政公正化
D.民主化
22.政策执行中有效的沟通具有哪些方面的障碍()
A.语言方面的障碍
B.知识经验差距过大
C.组织结构不合理
D.曲解造成的障碍
23.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
A.目标具体明确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目标的灵活性
24.人大立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
A.宪法
B.基本法
C.其它法律
D.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E.人大决定
25.传统理性模型所要求的最优选择应具备哪些条件()
A.把决策行为视为群体行为而非整体行为
B.决策者拥有绝对理性
C.决策目标单一明确
D.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26.政策终结付出的成本包括()
A.沉没成本
B.终结行为本身的消耗
C.相关人员的抵触心理#沟通的成本
27.如何检验一项政策是不是好的政策()
A.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B.得到人民拥护
C.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D.适合生产关系
28.经济环境主要包括()
A.生产力的结构
B.生产力的性质
C.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D.劳动对象
29.哪些对政策环境的构成产生影响()。
A.地理环境
B.政治传统
C.经济环境
D.社会变迁
30.下列哪项是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要求()
A.政治素质
B.品德素质
C.知识素质
D.能力素质
三、判断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31.行政决策作为公共政策出现主要形式包括行政法规、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部门规章、 地方性规章和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32.研究社会问题不仅要研究其产生的客观条件,而且要研究身处其中的人们的价值判断。
33.从政策评估在政策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评估可以分为前评估和后评估。
34.政策执行首先应该弄清楚该项政策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政策目标
35.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作为司法机关是我国国家机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6.评估是否准确取决于过程的有效性。
37.前后对比法是将政策执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然后评估政策效果和政策价值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38.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当然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任务。
39.政策评估必须以政策目标为基础依据和必要前提。
40.行动学派的代表人物有J福瑞斯
41.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那些能够被一部分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42.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也称为政策执行的协调功能。
43.政策科学家多将政策问题视为政策研究的起点。
44.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
45.经费是保证政策执行的必要前提
46.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拟
47.政策终结仅仅预示着旧政策的结束。
48.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问题: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
49.政策分析是以理性原则为基础的,但理性能力不是无限的。
50.政策客体研究的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执行者。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易地搬迁脱贫是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其中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障措施之一。“十三五”期间,山西省共搬迁47.2万人,整体搬迁深度贫困自然村3365个,建设集中安置区1122个,涉及11个市83个县,总投资250亿元。在安置区及其周边区域总共新建或共享小学1049所、中学1044所、卫生所1122个,教育和医疗基本覆盖了这些区域,从而确保居民能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享受基础的医疗服务。截止2021年底,山西省搬迁脱贫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17.04万人 。
通过易地搬迁,移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的收入。然而,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移民安置后的社区建设问题也日渐凸显。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探索振兴乡村的创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社区营造逐渐步入大众的视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营造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日本造町运动,造町的理念是以本地居民的活动为基础,以本地居民为主体,以人才的培养为目标,着重促进当地活力,需要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及凝聚人心的能力 。在国内对社区营造的实践探索中,由于各个社区的营造方法各有不同,因此社区建设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本身的实际需求和特征相结合来开展。
Z村属于传统乡村,位于国家级贫困县,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恶劣,山高坡陡,贫困程度较高。2009年和2019年,当地分别实施了搬迁安置和危房改造两次易地搬迁,贫困群众被全部安置到W社区生活,使其居住环境得到基本改善,从而达到脱贫摘帽的目的。在这种大背景下, W社区进行社区营造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许多的问题以及矛盾,如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不高、社区卫生环境差、社区居民缺乏认同感等问题。区别于传统的社区治理模式,本文从采用优势视角,从W社区的“人”、“文”、“景”三个方面进行介入,改善了社区环境,提高了社区的凝聚力、向心力,同时让社区居民有了更强的归属、认同感。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社区营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的理论和方法,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对社区营造的研究与我国当前社会治理创新、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理念是一致的。虽然我国的社区营造案例很多,但在实践中却很少有将社会工作引入到易地搬迁社区营造中来的经验。本研究的意义如下: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在优势视角理论以及区域发展模式的指导下,从理论方面丰富了社区营造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同时期望能给社区营造的本土化研究进行参考、并有所借鉴;本文从社区治理的新视角来对社区社会工作的实践进行相关探讨,希望能促进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发展,拓宽理论研究的维度。
(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区管理的发展与进步,给社区发展提供一些全新思路。通过深度挖掘社区的资源,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活动的积极性,探讨了社区的自治路径和发展路径;通过带动居委会、居民、社工站等,挖掘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以推动实现社区有效自治,一定程度上促进社区营造在大陆地区的实践进程。
其次,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对社会工作实践的专业性的发展有利。社会工作是实践性比较高的一门学科,因而在实践中进行经验总结就显得极为重要。通过开展社区营造实践活动,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并进行归纳总结,探索社会工作如何更好的促进社区的发展,从而推动其本土化的发展。
第二节 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