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秋中传媒《组织行为学》平时作业-0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以下关于期望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努力与成绩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概率。
B.如果只要求职工作贡献,而没有行之有效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进行强化,时间一长,人们被激发起来的内部力量会逐渐消退。
C.为了提高奖励的效价,使它对职工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需要根据人们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提高生产效率
D.个体对某目标的期望概率就是一种主观意识,主要由主观条件决定。
2.一个人出生时所固有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 )
A.人格
B.个性
C.态度
D.气质
3.指挥与管理职能基本上由厂长自己执行,机构简单、职权明确,但是对厂长在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这种组织结构是( )
A.直线职能制
B.直线制
C.扁平制
D.平行制
4.以下属于双向沟通的是( )
A.作报告
B.演讲
C.发指示
D.会谈
5.老年人往往会认为年轻人举止情妇、办事不牢,并在减到某个年轻人时把他归类到自己认定的形象之中,这是社会知觉偏见中的( )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6.以下属于接近-回避型冲突的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B.“既爱又恨”
C.“进退维谷”
D.“左右为难”
7.以下属于非正式沟通的是( )
A.企业职工之间私下交换意见
B.组织规定的汇报制度
C.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制度
D.下级的情况逐级向上级反映
8.认为“人们最重要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重要的因素”的是( )假设。
A.经纪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
D.复杂人
9.在群体与群体竞争条件下发生冲突的情况,以下可能会产生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 )
A.每一群体都更加把另一群体视为对立的一方,而不是中立的一方
B.对另一群体的敌意逐渐增加,与对方的交往和沟通减少,结果使偏见难于纠正
C.假如强迫他们交往,他们就会在沟通中相互理解
D.群体内部团结增强
10.下列选项中属于非正式组织的是( )
A.财务部
B.历史上的八爷党
C.中国同盟会
D.贸促会
11.一位工人认为他的车间主任不但任劳任怨、工作负责,而且关心群众,是个好干部(认知因素),因而对他产生了尊敬、爱戴的感情(情感因素),表现出愿意与车间主任接近,有事愿意与他商量的行为倾向(行为因素)。这体现了态度的( )
A.社会性
B.对象性
C.协调性
D.稳定性
12.上级主管了解基层状况的主要沟通方式是( )
A.平行沟通
B.书面沟通
C.上行沟通
D.下行沟通
13.平衡理论认为,个体会采用( )来解决不平衡状态。
A.最少努力原则
B.最大收益原则
C.公平原则
D.愉快原则
14.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1964年出版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了( )。
A.需要层次理论
B.成就需要理论
C.期望理论
D.双因素理论
15.下列哪一项不是人际技能?( )
A.完成财务报告
B.沟通
C.解决冲突
D.在团队中工作
16.温勒提出的作风领导理论,以权力定位为基本变量,把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极端的工作作风分为三种类型( )。
A.专制作风
B.民主作风
C.放任自流作风
D.混合型作风
17.如果如果个体喜欢吸烟,但又知道吸烟可能导致癌症,然后他说:“我喜欢抽烟,抽烟可以使我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因为将来可能患病而牺牲我目前的乐趣。”个体的这种行为可以用( )来解释。
A.预期价值理论
B.学习理论
C.诱因理论
D.认知失调理论
18.下面关于专制-民主连续统一体模型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坦南鲍姆和施米特于1958年提出了这个模型
B.领导者行使权力的范围与下级自由活动的范围并不冲突
C.该理论认为领导者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境,适当地选择某种领导行为,才能达到有效的领导
D.领导者若倾向于生产导向,则将特别重视工作中的生产与技术,把职工看作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工具。
19.组织文化的作用有,导向作用、________、激励作用。( )
A.凝聚作用
B.互信作用
C.成就作用
D.树立形象
20.心理学家温勒实验发现,以下哪种领导方式下的团队内聚力更高( )。
A.放任型
B.专制型
C.教练型
D.民主型
二、多选题 (共 13 道试题,共 26 分)
21.弗德勒(F.Fidler)是第一个把个性测量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效率的心理学家。他通过15年调查之后提出:有效的领导行为,依赖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相互影响的方式及情境给予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的一致性。他通过调查,离析出三种基本情境因素,并根据每一基本因素的多种组合,把群体所处的情境条件分为八种类型。三种情境因素是( )
A.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B.任务结构-工作任务程序化的程度
C.领导人所处地位的固定权力、取得各方面支持的程度
D.领导的人格特质
22._________是指某一组织大多数成员共同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它体现出该组织独特的个性。_________是指大型组织由于部门的不同或地理区域的划分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 )
A.主导文化
B.分支文化
C.强势文化
D.弱势文化
23.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的原则有( )
A.接近原则
B.相似原则
C.闭锁原理
D.连续原理
24.以下关于扁平结构的管理结构说法正确的是( )
A.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沟通渠道少
B.管理费用高,信息交流速度慢
C.成员有较大的自主性,因而满意感增加
D.不能严密监督下级的工作,上下级协调较差
25.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可以总结出两条规律,即( )
A.平衡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B.平衡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C.不平衡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
D.不平衡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
26.任何沟通系统都存在障碍,而人与人之间沟通障碍的特殊性体现在( )
A.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进行的,但语言是有局限性的
B.人们的态度、观点、信念等各不相同,会造成沟通过程中的障碍
C.人们的个性因素也影响信息的沟通
D.噪音干扰
27.人们常说的社会知觉过程中的可能偏误有( )
A.第一印象
B.晕轮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印象
28.组织文化的导向作用体现在( )
A.对个体的心理
B.对个体行为起到导向作用
C.对组织整体的价值观取向起导向作用
D.对组织整体的行为起导向作用
29.人际沟通的特点是( )
A.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
B.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是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
C.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D.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30.组织文化“两元说”认为组织文化是由组织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两方面因素综合而成。( )
A.文化的外显部分
B.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物质文化
31.马斯洛把五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两级,属于高级需求的是( )
A.安全需要
B.社交需要
C.尊重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32.常说的态度的三成分是指( )
A.认知成分
B.行为成分
C.情感成分
D.决策成分
33.管理中的人性假设有哪些?( )
A.经纪人
B.社会人
C.自我实现
D.复杂人
三、判断题 (共 17 道试题,共 34 分)
34.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入的绝对值(自己的实际收入),而且也关心自己收入的相对值。( )
35.气质有好与不好之分,气质的类型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
36.知觉的选择性首先决定于知觉对象的特点。( )
37.工作满意感就是指员工对工作本身的态度。( )
38.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过程。致力于实现这个过程的人,即为领导者。
39.一个饥饿难忍的人可能集中注意于摆在眼前的食物,而对周围的其他食物视而不见。( )
40.当大家的目标一致的时候,大家的动机也是一样的。( )
41.动机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它是客观需求的反映。( )
42.人的社会知觉总是正确的,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环境的情况。( )
43.态度是与生俱来的。( )
44.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直接原因。( )
45.斯洛把五种基本需要分为高、低两级,低级需要通过外部条件使人得到满足,高级需要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 )
46.“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层次逐级上升,遵照"全"或"无"的规律,一种需要100%的满足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 )
47.群体的领导班子最好是同质结构,这样子人心更齐,更能实现统一的目标。( )
48.概念能力是指对复杂而动态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概况的能力。( )
49.“直线制”的组织结构只适用于规模小、生产过程简单的企业。( )
50.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作的解释和推论叫作归因。( )
从上表可以看出学校是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其次是家长的教导,获得传统文化的途径比较单一,不具备多样化。教师除在课堂教学外,可以让布置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传统文化知识,例如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传统文化相关资料,或观看关于传统文化某档节目。
(5)学生希望获得传统文化的方法
第11题为开放题:你希望教师通过什么方式去渗透传统文化?尝试拓展学生思路,初步掌握学生对类似内容的期待,最终结果显示同学们的回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将传统文化学习与美术相结合,可以给课文配插图,这个过程也是很有趣的;一个是与戏剧相结合,学生表示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演绎传统文化内容,使得学习非常生动;一个是和音乐,学习相关传统文化时,可通过把文学作品改编成歌的方式,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如果语文课程的设计,能与美术、戏剧表演等更好地融合起来,将进一步带动学生对中国古诗词、传统经典文学的热爱。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教学方法不足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方法选择上大多仍然采用的是讲授法,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是听课,很少有师生间的交流,这样的课堂看上去显得沉闷、呆板、无活力,有些所谓的“自主学习”,是让学生查工具书,老师进行提问一遍就过了,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那么,学生缺少体验某传统文化的经典角色,或体验某种情感,就无法通过亲身去感受传统文化,激发不了学习兴趣和热情,更不能让激发学生认同我国的灿烂文明历史[8]。
根据表1的调查结果可知,52%的教师用直接讲,学生记的教学方法,老师在处理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内容时,也和其它的阅读文本一样,主要采取了讲授的方法,而且采用了类似的教学过程。讲小故事和开展主题活动的教师占少数,显示出教师教学方法的的不足。
由于传统文化本身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因此对于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出严峻挑战。面对这一困境,不少教师无法根据传统文化的具体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只能千篇一律地全部使用简单且易操作的讲授法。通过使用日常熟练度比较高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而言可以更好的掌握课堂进度,将教学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缓解了他们因为自身相关知识匮乏,能力不足无法融会贯通的尴尬境地。此外一些教师也只是简单将传统文化视为教学的内容之一,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因此缺乏创新的主动性。
2.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
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包括古代古代文学、传统工艺、传统艺术、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等多面,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是片面的,有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就是古诗词和文言文。正如表2所示,91.6%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内容含有传统文学作品,76.4%的学生认为教材传统文化内容含有传统艺术,73%的学生认为教材传统文化内容含有传统民俗,64%的学生认为教材传统文化内容含有传统科技。由此可见,目前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理解比较狭隘,存在片面、不够深入的问题。这种刻板印象严重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暴露出目前学生相关知识基础比较薄弱[9]。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教师通常教师只关注到教材里的那些内容,也没有充分挖掘那部分内容的价值。因此,提到传统文化,学生最先想到的是古诗、古文等,其它传统文化了解不足,涉及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在某一方面的造诣还能加深对民族的深深认同感。